今天是:2024年10月8日  星期二
[品牌活动] -- 小记者 -- 夏令营冬令营 -- 研学旅行 -- 亲子活动
  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小升初资讯
  小升初资讯
成都小升初水太深,不了解这些套路很傻很天真!
发布日期:2018/8/28   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4606次           [关闭]

这两天,成都各种传统媒体、新媒体,都在一窝蜂转发成都各大学校,特别是民办学校的招生信息。除了招生计划、班级设置、报名方式、收费标准外,还有所谓“重要提醒”:


2017年民办校小升初网上报名即将开始。第一批为外地生源报名,报名时间为417日上午100024日下午1700;第二批为成都本地生源报名,报名时间为515日上午100022日下午1700。”

无独有偶,412日当天,成都所有民办学校在自己官网或微信公众号上发声,公开承诺:不提前或变相开展小升初招生工作;不接受任何等级证书;不以非正常手段选拔学生;不进行转学考;不得组织统一小升初考试。

作为一个前教育媒体人,如果允许王婆卖瓜的话,可以说前资深媒体教育人,看到这样的新闻。先是不屑一顾,后是有骂娘的冲动,这些东西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,一句话:

谁信谁吃亏。

事实上,从去年被“叫停”的四川省小升初排位赛开始,成都乃至绵阳的小升初生源争夺战,就惨烈地拉开了序幕,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不知家长辗转了多少次选拔考试?不知孩子们经历了多少个打着夏令营、冲刺班的旗号,实际上就是“做卷子讲卷子做卷子讲卷子”的掐尖,目的只为提前占坑位。

当然,这种占坑位还被延长到转学考的“四升五”以及“五升六”,一句话,上面在禁止什么,下面就在明目张胆地干着什么,这理解了吧。比如上面提到的:“不提前或变相开展小升初招生工作;不接受任何等级证书;不以非正常手段选拔学生;不进行转学考;不得组织统一小升初考试。”

实际情况就是:

提前或变相开展小升初招生工作;

接受任何等级证书;

以非正常手段选拔学生;

进行转学考;

组织统一小升初考试。

道理很简单,就像黑格尔说的那样:存在即合理。

家长有孩子进名校的需求,以期孩子收到优质的教育,不输在起跑线上。而名校有招收优质生源的需求,没有好学生,高入口,如何保持江湖地位?

这个道理大家都懂。那问题来了,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小升初不允许动笔了,学校怎么办?如果不走笔试,眼选优秀学生?家长怎么办?如何证明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?

以这个逻辑为起点,什么事情都好解释了,学校看奥数等级证书,不为别人,那是“投名状”,这就是近年奥数越禁越火的原因;

学校偷偷摸摸组织考试,不为别的,是为了更精确地找到学霸;

为何每年区教育局要组织调考,调考除了考察学校办学水平外,调考的成绩有啥用?这些都懂的。

不要说其它的,都是虚的,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,好学位只有那么多?怎么办?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噻,首先拼爹:有关系的找关系,有钱的用钱说话;其次拼娃:学霸的世界学渣永远不懂,很多校长亲自打电话要人。

回归理性,各地的小升初都是这样,小升初是江湖,水太深了,笔者梳理了小升初的若干套路,各位看官敬请对号入座。

套路1、“学习奥数(证书)没用”

理由:教育局都在禁止奥数只有5%的人适合学奥数

学习奥数没用?因为若干年前,教育主管部门就在三令五申,给奥数降温,禁止奥数与升学挂钩。媒体记者也是采访若干个数学家,说只有5%的人才适合学奥数,否则作用会适得其反,加深孩子对数学的恐惧感云云。

道理摆在那儿的,这些都是对的。但如果你信了,你就在小升初的时候哭吧。当然,孩子实在对数学不敏感除外。

为何呢?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优秀,现在的娃儿,有几个是傻的?都是人精,那凭什么说自己的孩子优秀呢?看证噻,所以以华赛奥赛等为标志的证书,在小升初“面试”的时候,越多越好,双一(华赛奥赛均一等奖),很多学校是直接录取。相对而言,“区三好”只是一些学校报名的门槛。

说不动笔吗?告诉你,不管是提前的考试,甚至小升初当天的面试,还是有一些学校让孩子动笔,数学题最后几道大题,如果孩子没有学奥数或者学得不好,基本上都是看天书,怎么跟同龄人竞争?

每年,总有一部分家长,孩子一个证书都拿不出。孩子没有证书,意味着孩子连报名的门槛都没有。所以,不光是奥数证书,作文比赛证书、艺体特长证书、英语竞赛证书、书法比赛证书……多多益善。

小升初拼证书,中考拼成绩,高考拼分数,读完大学拼爹。

结论:如果孩子数学有天赋,又不去学习奥数,那你就很傻很天真了。所以,今年成都华赛三分之二的考生都得了一等奖,让华赛一等奖严重缩水,这就不奇怪了。

套路2、一切以学校官网公布的为准

理由:学校官网公布的权威

如果有这样的想法,恭喜你,你又错了。学校官网公布的,那一定是符合相关规定的,除了给吃瓜群众围观,还有就是给上级职能部门做表情的。

告诉你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,很多民办学校通过冬令营、夏令营、培训机构的冲刺班以及各种比赛,早就把大多数学位放出去了。而且有些学位,还留给小学的直升考试,最可怕的是,这些直升考试的学生,还是通过四升五、五升六的转学考掐的尖子。

数千人的夏令营冬令营,只招收两三百人,于是很多孩子,都成了那个无意义的分母。而分子,永远是那些超能考的学霸。

学霸的世界,学渣家长永远不懂。

对于学霸,有的学校提前收占坑费,占坑费以前是5000元,现在有的提高到两三万了,为的是提前锁定优生,而且只给你一天考虑时间。有的学校,还会直接把孩子的华赛奥赛证书原件收走,以免家长东想西想。有的学校,为了招收到心仪的生源,校长会亲自给家长打电话,是不是,感动得家长热泪盈眶,这些都是套路啊。

有些家长说,3月份到一些学校咨询,门口的保安说,学校暂时还不收资料,告诉你,不是不收资料,是你的资料不够学校的门槛。

所以,你会发现,不时有学校出来辟谣,说自己与某某考试无关,假作真时真亦假,真真假假,谁说得清呢?

但一句话,如果让你掏钱的,包进某学校的,多半就是骗子,家长们就擦亮自己的眼睛吧。

说白了,真到了小升初“面试”的那一天,大多数都是做做样子,因为学校已经招得差--多了。

而对于“面试”,有的学校顾不得那么多,直接笔试,记得有一年小升初面试那天,我在某学校采访,发现孩子全在动笔,第一天报道出来了,第二天就出消息就不准报道了,你可以想象这些所谓名校的政治资源是有多大。不动笔,但可以用平板电脑考呀,哈哈,鼠标不叫笔吧。

结论: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问下过来人,看看学霸的家长都在干什么?

套路3、等待摇号碰碰运气

理由:摇号是通过电脑进行的

再说说公办学校吧,成都分为大摇号和小摇号,摇号通过电脑进行,都拼运气。而看结果,成绩差又摇到好学校的情况,那几率简直比买彩票中了500万难多了。

一些好的学校,在摇号前,会根据对口片区的学校办学质量,大致分配一些名额,一句话,如果你的孩子在该片区优质的小学里,摇到公办学校中的优质名校,这种几率就要大得多。因为这所学校分配的摇号名额会多一些,这也是很多家长比较小学对应某重点中学摇号比例的原因。

某区的一位小学校长表示,为了防止优生流失到其它区的公办学校或者私立学校,会纳入量化考核,其中一个重要指标,就是保证更多的优生进入该区的优质学校。

怎么保证?你会发现,很多区每年都会在一些年级举行调考,名为教学质量检测,实际上,这是非常重要的参考——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认这个成绩。成绩好的,可以提前到一些优质初中报名。

有的区规定,成绩排名全区前100的,可以直接读某知名初中,成绩排名100-199的,可以去另一所初中。有的区则以分数来划定学生录取范围。比如280分以上的,可以去读某某初中,270-279分的,读另一所初中;260-269的,可以读某某初中。

这样,区内的好学校基本把优生提前锁定,以防止优秀生源外流到其他区或者学校。提前被锁定了的学生,依然会参加7月份的小摇号,走完整个程序,这些学生会如愿的被电脑摇进那个提前录取他的学校。

谁不想有好的生源,公办名校也不傻,他们也会提前掐尖。家长们可以试一试,拿着孩子的证书,投递一下简历,看学校的老师是不是会通知你去签约。

当然,对于部分学科成绩不是很拔尖,但有艺体特长的孩子来说,通过艺体生特长生进入好的公办学校,也是一个提前锁定学位的机会。比如成都市少儿艺术大赛一等奖、某某项目等级证书等,艺体生不需要摇号,而且可以跨区招生,当然,这需要家长有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:搜集跟孩子特长相对应的,一定是准确的学校信息。

结论:如果不能拼爹,读一个好的小学,那就拼娃吧,不过,家长一定要有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,适合孩子的学校,才是最好的。

套路4、进了名校就保险

理由:交了学费,就如同签订了教育服务合同,终于放心了。


不知家长们有没有听说,有的学校,开学几次考试后,如果发现学生选错了,会劝退?

没听说,那你太low了。

考察一所学校,除了看办学质量、校风学风、校长魅力、班级设置(重点班还是平行班)、校园周边环境等因素外,还要看一下这所学校出入口对比。

把“入口”高的学生,培养成“出口”尖子,这不算本事;把“入口”相对不高的学生,培养成“出口”尖子,那才算本事。

近年来,成都市教育主管部门引入了一个“以入量出”的考核指标——“正增值分”,作为学校教学成绩的重要考核内容。所以,家长在选校时,参照这个指标,同样重要。一句话,你的孩子在学校成长了多少。

很多家长在考察学校时,往往关心学校有没有高中,直升比例多大?高考成绩如何?

这些无可厚非,但千万不要忽略了一个问题,学校有没有教育者的情怀,有没有唯分数论,只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刷题机器,还是一个思维活跃、综合素质高的人。

这样的办学情怀,会决定以下的事情是否会发生:

学校会不会担心影响重点率,把孩子的学籍挂在另一个分校;或者直接劝退,这些都是需要家长确认的事情。

结论:多调查、多走访,不要被数据迷惑了双眼。